中国经济短期受冲击,长期趋势不变
作者 : 吴波    2020-03-31 15:44:22

历史上的庚子年大多艰难,而2020年伊始就呈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武汉新型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对全国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对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冲击。总体上我们认为,疫情会对短期经济有所冲击,但不影响中国经济长期运行逻辑。


一、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当年SARS疫情始于2002年四季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了大约3个季度,高峰时期出现在2003年2季度。当时,政府也采取了果断措施,在限制人员流动方面也做出了规定。从事后来看,中国GDP从一季度的11.1%降至二季度9.1%,疫情通过抑制消费、投资与生产活动冲击了经济增长。当然,疫情结束后,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经济扩张的大周期之中,下半年连续两个季度GDP实现10%的增长。

然而,如今的交通条件、信息传播速度与2003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疫情的管控难度比以往更大。另外,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周期以及结构不同于以往,因此本次新型肺炎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可能会更大。

1.经济周期不同。与2003年非典时期不同的是,当时中国经济处于经济扩张的上行周期,即便03年2季度GDP增速下降,也依然维持了非常高的增速。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债务下的下行周期,2019年4季度的GDP增速仅为6%,如果疫情冲击严重,经济很容易就会降至低速增长区域。

2.经济结构不同。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消费减速。但在2003年时,中国经济是以投资为主要动力,投资对GDP的拉动贡献远大于消费。而如今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如果消费出现大幅减速,其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影响也会大于2003年。

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的生产、PPI、利润等经济数据改善,市场期待2020年一季度、二季度中国迎来一轮补库存的小周期,理论上2020年中国经济前高后低。如果此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应该会从生产端、需求端两个方面影响经济。疫情对生产端的影响还要视情况而定,但从目前看,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显而易见。其对GDP贡献较高的服务业有较大冲击也已成定局。春节期间的餐饮、旅游、酒店、影视娱乐、交运等行业本来是黄金时间,但由于疫情发展的原因,经营活动和收入大幅减少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新型肺炎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其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因而对经济的影响也是短暂的。在乐观情况下,如果所有的交通管制和隔离措施能够有效,那么参照非典的经验,2月初的新型肺炎疫情有望达到高峰,而在2月末疫情有望得到控制。因而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是在1月下旬和2月份。由于新型肺炎疫情的冲击,2020年1季度中国GDP增速或将降至6%以下,但在2季度以后,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加上灾后重建的需求增加,GDP增速有望重新回升到6%左右。


二、政策应对措施

在2003年非典期间,当时是处在经济上行周期,内生性动力较强,货币信用均处在快速扩张阶段,因此外生性冲击带来的影响更短暂、更易于恢复。因而当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基本保持稳定。在货币政策方面,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都保持不变。在财政政策方面,并未出台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只是中央财政在4月份设立了20亿的非典防治基金。

然而,本轮新型肺炎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于非典时期,目前则处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尾部,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还尚未完成修复,实体流动性也只是微弱改善,信用扩张还未到来,此时产生的外生性冲击会否扼杀本轮经济的企稳的进程更值得警惕。因此,在政策选择上,应宜早不宜迟,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双管齐下。

1.财政政策:

1)扩内需:本次疫情严重抑制了消费,在悲观情绪下,消费很难短期迅速恢复。因此基建项目可能再次提速,通过拉动基建产业链预防经济的坍缩。

2)损失补偿:对于个人,政府已经宣布疫情期内,职工的工资不得停发;若因疫病暂无收入的,房屋、信用卡贷款可延期偿还。企业层面问题更为严峻:制造业在短期可不作为重点,服务业在此次疫病期间损失严重。政府可能酌情对受灾行业进行定向税赋减免,同时对服务行业的消毒防疫进行补贴。商业租金亟需政府的补贴,现阶段部分地产公司已经表率做商业租金的减免或推延,但这还需政府系统性的拨款。中期若出口受到影响,则可能对制造业进行又一轮全面减税。

3)稳定疫情的各项专项拨款:截至1月29日财政部已经拨发273亿用于疫病防控;并且已全面动员口罩的生产以及必须消费品的足额供应与物价稳定。

总体而言,今年的超预期疫灾,财政政策发力宜早不宜迟,并且赤字率很可能再度上调,通过政府大幅加杠杆来渡过难关。

2.货币政策:

春节期间的消费萎缩带来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抑制了通胀,这让货币政策少了最后的掣肘。在非常时期下,货币政策可以重启相机调控方针。

1)价格上,央行可通过LPR引导进行25-50基点的降息,同时也可以宣布基准利率跟进调降。如果下半年经济依照中长期逻辑回温则可维持稳定或小幅的再度降息,上半年的非常时刻下,基准利率不宜再严守高位。

2)对与货币发行,降准的同时也需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可通过MLF或定向的形式,通过银行再注入除房地产外的行业,短期可优先照顾服务业的融资需求,争取此次的宽松不再以拉升房地产作为结局。

 

三、资产表现

在疫情持续期间,安全资产会受到追捧,风险资产会受到冲击,但对资产价格的长期影响不大。

从短期来看,疫情会导致风险资产会受到冲击,例如股票、房地产。疫情会影响企业的短期业绩,这一预期也会传递到股市。而各种交通管制也影响到地产销售,会导致地产需求下滑,对房价短期不利。与此同时,安全资产会在短期受到追捧,例如黄金。风险资产下跌与安全资产上涨,在非典疫情期间得到过验证。

从长期来看,资产价格是长期经济的反映。股票价格其实等于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的增长并不会受到疫情的影响。疫情只会影响的短期的经济走势,逻辑只在于企业当期收入的下滑,因此疫情导致的股市下跌恰恰是投资的机会。在非典过后,03年下半年的A股市场保持稳定,并没有进一步大幅下跌,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在03年下半年大幅上升。而港股在2003年非典期间曾创下8330点的新低,此后则是一路上涨。

当前,投资者对本次疫情本身和市场的判断较为悲观。美国、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富时中国A50指数11个交易日从高点下跌13%左右。如果疫情短期结束,则A股短期下跌反而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买入时间窗口。

 

四、对于股市投资的启发

股市中存在很多对立的话题,例如历史是否重演?有人回答说,阳光底下无新鲜事,也有人回答说,没有人能踏入同一条河流。选择不同的答案,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投资结果,

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生与死的问题。倘若这个社会总人数不变,记忆力良好且都拥有无限的寿命,那么相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概率将会是零,人类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跌倒两次。可问题在于人类确实会生老病死,总有人会忘记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总有一群人第一次长大,这些都是相似事件以及反馈在人类社会不断重复的原因。因此,我认为答案是人性亘古不变,历史会重演。

在此次疫情中,同样存在很多以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和套路。是否见怪不怪,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长大”的标准之一。在微信朋友圈信息的狂轰滥炸中,个体的心智很容易被裹挟,很多人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心智和行为。

1)羊群效应。比如抢购各式各样的消毒水、双黄连,农村封路闭村等等。这种类似于当年民众排队抢购食盐抗击核辐射,都是典型且极端的“群体失智”现象。在股市中,我们既能看到股市走牛之后的各种奇葩现象,也看到股民为曾经的欧债危机、中美贸易、英国脱欧、美伊局势等各种问题操碎了心。事实上,很多事情本质上并没有那么严重,甚至可能和我们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2)阴谋论。比如疾控中心很早就发现病毒,在外国发表论文却在国内隐瞒。比如含糊其辞、一问三不知的黄冈唐主任,也能被理解为似乎对体制有着难言之隐。更有甚者,认为这次肺炎是美国的基因武器。在2015年股灾中,中信证券成为联合国外反华势力恶意做空中国的众矢之的,不少人因此锒铛入狱,现在看来这种事情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十分在理。

3)政府公信力降低。本次武汉肺炎疫情中,由于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以及公关能力低下等问题,红十字会以及武汉政府给无数吃瓜群众带来了很多笑料。成熟、自由、开放的自媒体环境,也进一步导致信息泛滥和政府公信力降低。在2015年股灾中,肖刚听不懂“五日线”,熔断机制就是一个坑散户的笑话,中金证金救市就是收割韭菜,等等。总之,政府公信力降低是灾难发生时的必然现象,不必为此感到惊讶,没有人能百分百做到在发生火灾的房间里维持群体秩序。


  当然,我们无法提前预知此次民众究竟是抢购食盐亦或者哪个牌子的消毒液,但至少我们知道一个通用的道理,那就是阳光底下无新鲜事,这对于股市中保持独立思考会有很大帮助。股市是不同的人翻越不同的山,当大家第一次翻第一座山的时候,他们大致就有了翻越下一座山的经验。对于他们而言,不同之处只在于山不同了,但山永远是山的道理是不变的。那么,他们大概就能知道,在上山的时候,哪个位置可以休息一下,在哪个地方有食物或者水流,在下山的时候,踩什么样的石头才不至于跌落山崖,走什么样的路才能避免群体踩踏,等等。这样,当翻越第二座山的时候,一些规律就会在上山或下山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然而不要忘记那些第一次长大的群体,因为股市以及人类社会不断有新人加入,另外还存在许多曾经多次翻山却常常健忘的人,他们面对一个老登山者习以为常的景象时,也许会一而再的表现出不那么淡定的情绪。这是一个绝对数量极其庞大的群体,他们也是股市呈现出特定规律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当年“非典”疫情过去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触底反弹,A股迎来了史无前例的“998行情”。那段旱地拔葱的涨势一扫之前所有的阴霾,曾经的恐惧看起来完全是多余的。我们无法让每个人都做到理性,避免短期恐慌,坚信经济会长期向好,这些话如同“多喝热水”一样简单,却很容易被大家轻视。最终,这个市场还是会呈现出短期恐慌,长期向好的特征。

股市中最大的幻觉是“这次不一样”,但最终却是“这次还是一样”。此次疫情至少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启示,那就是人性亘古不变,很多套路会换着花样呈现出来,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规律的有效性,是否顺应规律,是投资成败的重要标准。市场的成熟首先是群体的成熟,A股在真正迈向成熟市场之前,暴涨暴跌出现的概率远大于慢牛的概率,资本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